鲁网8月13日讯(记者 薛同春)晨曦漫过青岛舒肤特家纺有限公司的车间,工人正将雪白的新疆棉絮铺展成被。丁翠站在生产线前端,指尖捏起一缕棉纤维迎着光端详。“看这长度,日照16小时的长绒棉才有的韧性。”她转头时,鬓角碎发沾着细碎棉絮。这家扎根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现代化家纺企业,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8000多平方米的厂区内,全自动化棉被生产线正高效运转——清花机、高速梳棉机、自动喂棉箱等先进设备协同作业专业配资公司,日产量达1200 条。而每一缕棉絮的质感里,都凝结着丁翠二十余年的创业足迹。
机床与棉絮间的创业伏笔
1994年的东佳集团机械车间里,刚从青岛港湾学校毕业的丁翠攥着游标卡尺,在机床轰鸣声中记下第一组工艺数据。从学徒到工艺科技术骨干,她在机械图纸上勾勒的线条里,埋下了对精密制造的执念。
2001年,下岗潮来袭,生活方向突然变得模糊,这也坚定了她创业的决心。她和爱人在被誉为中国纺织机械名镇的王台镇租下五间厂房生产梳棉机,寒冬骑摩车采购配件时,挡风镜上的冰碴子在记忆里刻下冷冽印记。
十几年摸爬滚打,机械公司逐渐步入正轨,而丁翠的目光早已越过机床,落在了车间角落的棉被生产线上。2015年,“青岛舒肤特家纺有限公司”的牌子挂起,是她给梦想的第一份注脚,从此与棉花结下不解之缘。
“用最好的原料做最好的产品,让大家享受舒适度。”这不仅是舒肤特家纺始终坚守的经营初心,更是刻在品牌基因里的自我要求。
为 “放心棉被”转身的勇气
转折藏在2014年的冬夜。电视里曝光的“黑心棉”像根刺扎进心里,丁翠望着车间里自家的棉被生产线,突然起身翻出纸笔:“用新疆棉,做让孩子能放心啃咬的棉被。”丈夫在她写满计算公式的草稿纸背面,画了朵棉花,旁边题着“舒肤特”—— 既是“soft”的谐音,藏着对棉絮柔软触感的极致追求,又凝结着“舒适、肌肤、特别”的初心,从此成为企业扎根品质的坐标。
跨界的难,藏在济南高速的爆胎里。那天她独自驾车谈业务专业配资公司,车胎在空旷路段炸裂,冷风灌进车窗,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可当客户抚摸样品棉被说“这手感像云朵”时,她顿时觉得,那些对照质监标准反复试验的日夜,那些为弄懂“纱支密度”熬红的眼,都化作了棉絮里的温度。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